供应CwnMobile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解决方案 (图)
一、概述
CwnMobile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与移动通信车、现场图像采集系统、中心站监控显示系统、及其他车载辅助系统(车载计算机数据通信子系统,供电、照明、广播等控制辅助子系统)组成综合的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具有机动灵活、快速反应的特点,真正实现了移动中图像、语音、数据的实时、同步通信传输,担负着公安、消防、武警、部队执勤、处突、反恐、抢险救灾等远程现场多媒体信息实时、动态的收集处理传递的重要任务,是重要的移动通信指挥中心和应急通信枢纽,是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广播、照明等技术有机结合。 同时它利用各种通信手段互相补充、互相结合构成多手段、多路由的通信网络,充分利用CwnMobile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扩频数字微波系统等通信设施和手段组成一体化通信指挥系统,为在处置治安、灾害事故、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故和重特大安全保卫、警卫等各种现场提供图像、话音、传真数据等多种通信业务服务。为领导提供实时、准确的现场情况,为正确决策和统一指挥工作提供直观、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实现远程监控和远程指挥,真正提高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能力。 1、CwnMobile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由CwnMobilePP 1000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中心站、CwnMobilePP1000远端站、移动通信车、现场图像采集系统、中心站监控显示系统、及其他车载辅助系统(车载计算机数据通信子系统,供电、照明、广播等控制辅助子系统)组成。 CwnMobile PP1000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是整个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的核心,真正实现了动中通。通过车载、背负等多种形式的CwnMobile PP1000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实现移动通信车与指挥中心的图像、语音和数据等多媒体信息的双向传输;它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扩频通信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解码技术、差错控制技术,并结合数字图像压缩等多媒体网络传输技术,能够在高速移动环境下实现视频、语音、数据等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实时、同步传输。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灵敏度高、移动性好、抗干扰和抗衰落能力强、传输数据率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突出等显著优点,为指挥、抢险、救灾等应急通信提供远距离、高质量、高速率、无线实时传输的理想解决方案。 移动通信车是专用通信车辆,配置CwnMobile PP1000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远端站、现场图像采集系统、及其他车载辅助系统,是移动多媒体系统的远端移动信息采集平台。中心站监控显示系统则在指挥中心提供图像的监控显示设备、完成图像的分割显示。 二、系统设计原则 结合当前无线通信、数据通信等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以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为核心,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动中通传输平台。因此其基本设计原则包括: (1)系统技术的先进性 (2)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3)系统的实用性 (4)系统具备高可靠性 (5)系统接口的标准化 (6)系统的设计应具备开放性 (7)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 (8)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应得到保证 (9)完善的工程实施和售后服务 三、CwnMobilePP 1000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的技术特点 在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CwnMobilePP 1000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是最为关键的系统设备,是解决动中通的基石。该系统设备的主要特点如下: (1) 绕射能力强,采用340MHz频段,具有更强的绕射能力,可在非视距环境下工作。适应突发事件下应急通信的各种复杂环境要求。 (2) 覆盖范围广,采用多种不同的发射功率配置(2W/5W/10W)和天线配置,在典型的城市环境下单个中心站的覆盖范围可达到15km。同时采用各种分集技术,保证在整个覆盖范围内的性能。 (3) 抗干扰能力强,采用CDMA系统的全数字调制解调方式,扩频增益达到8dB;采用前向纠错编译码,再获得编码增益2dB(BER=10-5),使载噪比低于-10dB时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接收端采用非相干解调技术,系统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4) 抗衰落能力强,采用了CDMA系统的RAKE接收技术,具有更强的多径分集作用,特别适合城市快速移动的工作环境;采用空间分集、时间分集等多种先进的分集技术,极大增强系统的抗衰落能力。上述先进技术的采用保证了产品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下具有优势的接收灵敏度,接收电平-100dBm时仍能保证误码率<10E-5,误帧率<1%。 (5) 传输数据率高,灵活可调:双向带宽1Mbps,满足多媒体传输要求;采用ARQ差错控制机制,链路自适应调节,大大增强无线链路传输质量;传输数据率灵活分配,可实现上下行全双工、半双工等多种数据传输方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6) 优异的移动性能:通过全面的系统总体设计和多项先进技术的实施,设计移动速度可达10000km/h;目前实际环境下的路测速度180km/h,特别适应在机载、车载、舰载等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工作要求,满足不同用户的工作需求。 (7) 整体解决方案、灵活方便:提供从远端站到中心站端到端的整体集成解决方案,实现视频、音频、数据等多媒体信息的高速、实时、同步传输。 ■ 对外提供几个以太网标准接口(10/100BASE-T自适应),可以方便和图像编解码器和语音编解码器连接
■ 提供宽带数据业务接口,可以接入GPS接收机,向指挥中心传递GPS定位信息,完成图传与定位的结合
■ n 根据用户要求提供视频和语音信号接口,更方便用户使用
■ 可以接入多种视频源,前端可以使用普通摄像机、摄像头、红外成像仪、夜视仪等,实现夜间图像传输
■ 可与光缆引接车、卫星通信车和其他微波设备相配合,实现远距离图像传输 (8) 保密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强:产品采用了无线宽带扩频加密技术,实现全数字信号处理;同时使用了超大容量FPGA设计,提供了系统的集成度;这些都保证了系统保密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强。 (9) 采用12V电源供电,满足车载电平的要求。 (10) 充分考虑了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抗震性、温度、湿度等适合野外工作环境的产品特征。 (11) 设备安装简单、方便,周期短、难度小。 四、CwnMobilePP 1000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采用CwnMobilePP 1000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我们可以提供四种不同的组网方案,实现运动中采集传输、无线有线组网传输、远距离中继传输和计算机网络传输。 1、单中心站的组网方案 u 应用在服务覆盖半径在15Km以上; u 整个通信网络将由一个中心站和一个车载远端站两部分组成。中心站选在指挥中心,车载远端站作为系统终端,通过CwnMobile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向指挥中心发送视频、音频、数据等信息;上传图像、数据、话音等信息分别通过局域网在大屏幕终端监控系统、首长办公室、计算机等处向用户提供服务;同时从指挥中心接收指挥命令、数据库信息等。完成双向的信息交流。 u 网络拓扑结构为点对点,车载远端站可在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中心站的网络覆盖区内进行移动。拓扑结构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单中心站点对点组网方案 2、多中心站的组网方案 如果考虑整个目标区域的覆盖范围远超过15公里以上,从解决机动覆盖角度出发,将采用多中心站的组网方案。 u 单个中心站的应用服务覆盖半径在5-20Km不等,多个中心站提供大范围内的机动通信指挥能力; u 整个移动通信网络将由若干个个中心站、车载远端站等组成。几个中心站将分别选在指定地点或具有有利地理范围的地方。在每个中心站的覆盖范围内,车载远端站将完成与该中心站的无线多媒体传输与通信。通过硬切换完成车载远端站在不同中心站之间的切换。这种组网方案解决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在大型城市内的网络覆盖问题; u 各中心站之间的连接方式通常有5.8G扩频数字微波和光纤等两种无线和有线的接入方式。如果有可利用的现成的光纤资源,则以有线解决方案为主。在不具备光缆实施条件的地方将采用扩频数字微波的解决方案,提供可靠的、电信级的设备连接。 u 网络拓扑结构为在一个覆盖区内的点对点,车载远端站可在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的网络覆盖区内进行移动。 拓扑结构图如下图-2所示: 图-2 多中心站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3、多远端站(一点多址)组网方案
中心站的覆盖范围在10Km~20Km;u u 采用多个车载远端站的实现多点、大范围的机动通信需要。目前可提供一个中心站与4点车载远端站的多址通信。在中心站通过视频分割技术、实现多点的实时监控、指挥。 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3所示。 图-3 多远端站(一点多址)的组网方案
4、个人背负式终端结合车载远端站的组网方案 u在通信指挥车不方便到达的地区,采用个人背负式的远端站结合车载远端站实现现场的多媒体信息采集,更好的解决系统覆盖的盲区。 ■ 个人背负式远端站的应用服务覆盖半径小于1Km,车载远端站的覆盖半径为15Km;
■ 整个机动通信网络将由车载远端站、个人背负式远端站、中心站等三部分组成。个人背负式远端站工作时,作为系统终端在覆盖范围内向车载远端站传输现场信息,而后车载远端站作为中继站向指挥中心传输信息;同时车载远端站也可作为通信的终端站采集现场信息向中心站传输。这样通过整个的应急通信网络,实现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的图像、话音、数据等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u 网络拓扑结构为点对点,人员可携带个人背负式远端站在车载站周围1Km内进行移动,同时车载远端站可在中心站覆盖范围15Km内移动; 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4所示。 图-4 背负式与车载远端站相结合的组网方案
五、CwnMobilePP 1000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的优势 1、CwnMobilePP 1000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的产品优势 u 绕射能力强 覆盖范围广u 抗干扰能力、抗衰落能力强u 传输数据率高,灵活可调u u 优异的移动性能 整体解决方案、灵活方便u 保密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强u 上述的产品优势,对于解决应急和机动指挥通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
|